西师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西师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013-07-22 收藏

 

【小编寄语】查字典数学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西师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单元:四则运算

(一)、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1、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

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3、在有中括号的算式里:

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如果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先算( 小括号里面的),再算( 中括号里面的 )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注: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叫中括号,它必须用在小括号的外面,和小括号一样,都是改变运算顺序。算式中同时出现两个一样的括号,可以同时计算。

(二)、关于“0”的运算:

1、“0”不能做除数; 字母表示:a÷0错误

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字母表示:a+0= a

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字母表示:a-0= a

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字母表示:a-a = 0

4、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字母表示:a×0= 0

5、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 字母表示:0÷a(a≠0)= 0

二单元: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律

(一)、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因数×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

没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商×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 + 余数

除数=被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商= 被除数÷除数 商= (被除数-余数)÷除数

(3)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注意:0不能作除数。

(4))整除: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为零的整数,商是整数,没有余数,我们就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如6÷2=3,就是6能被2整除,或者说2能整除6。

注:判断一个数能否被另一个数整除,首先看被除数、除数(除数不为0)、商是否是整数,再看是否有余数,任意一个为小数或分数都不是整除。。如60÷2=30我们说60能被2整除或者说2能整除60。用字母表示为a÷b(b≠0)=c 则a能被b整除,b能整除a。

(二)、乘法运算律

1,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字母公式:a×b=b×a

2,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字母公式:(a×b)×c=a×(b×c)

3,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公式:(a+b)×c=a×c+b×c 或 a×(b+c) =a×b+a×c

乘法分配律的拓展:

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个数分别去乘相减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减。用字母表示为:

(a-b)×c=a×c-b×c a×c-b×c=(a-b)×c

(三)、减法简便运算:

1、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用字母表示:a-b-c=a-(b+c)

2、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先减去后一个数再减去前一个数。

用字母表示:a-b-c=a—c-b

(四)、除法简便运算:

1、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用字母表示:a÷b÷c=a÷(b×c)

2、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先除以后一个数再除以前一个数。

用字母表示:a÷b÷c=a÷c÷b

(五)、积的变化规律

① 一个因数缩小(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扩大(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② 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随着缩小(或扩大)几倍。

③ 一个因数扩大m倍,另一个因数扩大n,积扩大m×n倍;

一个因数缩小m倍,另一个因数缩小n,积缩小m×n倍;

一个因数扩大(缩小)m 倍,另一个因数缩小(扩大)n 倍, 积扩大或缩小 m÷n 倍。

(六)、商的变化规律

被除数缩小(扩大)几倍,除数扩大(缩小) 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被除数缩小(扩大)几倍 另一个因数不变, 商也随着缩小(或 扩大)几倍。

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扩大)几倍 , 商也随着扩大(或缩小 )几倍。

(七)、解决问题:

1、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2、相距问题(同向而行)

相距距离=速度差×相距时间

相距时间=相距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相距距离÷相距时间

3、工程问题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4、最多、最少问题

人数最少要尽量多买贵的,人数最少要尽量多买便宜的。

5、购物、旅游合算问题

先计算后比较。

三单元:确定位置

1、 分清列和行

列:竖行叫做列,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向右数。

行:横行叫做行,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向后数。

描述物体的位置时,通常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式表述。

2、写数对定位置

用数对表示位置,先找出物体所在方格图上是第几列第几行,然后按照列数在前,行数在后的规定写出数对。在用数对表示位置时用小括号把两个数字括起来,中间用逗号隔开,如(6,5),前面的数字表示列,后面的数字表示行,点(6,5)表示第6列第5行。

巧记:确定位置有妙招,一组数对把位标。竖排为列横排行,列先行后不能调。标示位置用括号,逗号分隔要记牢。

3、注意点

(1)、能根据观测点、方向和距离三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准确描述两个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2)、能准确地根据路线图描述行进路线,能熟练地根据行进路线画出路线图。

四单元:三角形

1、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2、三角形的特性点:3条边,3个角;3个顶点。

3、三角形的底和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一个三角形有3条高和3条底。三角形的底和高互相垂直,互相对应。

三角形高的画法:1.边底重合 , 2.平移点边底重, 3.画垂线(一般画成虚线),4.标垂直符号写上“高”。

4、三角形的特性:具有稳定性。如:自行车的三角架,电线杆的三角架。

5、三角形边的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6、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7、三角形的分类:

按角来分可分为:(1)锐角三角形:3个角都是锐角;

(2)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

(3)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

注意: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锐角,最多有3个锐角;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1个直角或1个钝角。

按边来分可分为:不等边三角形(任意三角形):三条边不相等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两条边相等

等腰三角形的特点:两腰相等,两个底角相等;有一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又叫正三角形)的特点:三条边相等,三个角相等,都是60度,有3条对称轴。

8、用三角形拼图

最少用2个同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一个长方形;最少用3个同样的等边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梯形;最少用2个同样的等边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五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一、知识点:

1、小数的产生

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

2、小数的位数:分母是十的小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

分母是一百的小数,可以写成二位小数;

分母是一千的小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

3、小数的意义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4、小数的计数单位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5、小数单位的进率

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6、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

数位

名称 …… 万

位 千

位 百

位 十

位 个

位 . 十

位 百

位 千

位 万

位 ……

计数

单位 …… 万 千 百 十 一

(个) 0.1 0.01 0.001 0.0001 ……

7、小数的读法

整数部分按整数部分的读法读,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

8、小数的写法

整数部分是多少就写多少,小数部分依次写出每个数字。

9、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10、小数的大小比较

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百分位;……

11、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规律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二位、三位,分别扩大到原数的10倍、100倍、1000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二位、三位,分别缩小到原数的10倍、100倍、1000倍。

12、小数的改写

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将小数点向左移动。

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要乘以进率,将小数点向右移动。

生活中常用的单位间的进率:

质量: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吨=1000000克

长度: 1千米=1000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面积: 1平方米= 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人民币: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生活中小数换算:

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用乘法

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用除法

歌谣:

单位换算有必要

先把单位看明了

想想进率是多少

高换低乘进率

低换高除以进率

大家一定要记牢,要记牢

13、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值,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1)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看的是十分位;

(2)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看的是百分位;

(3)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看的是千分位;

14、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找出“万位”(或“亿位”),在“万位”(或“亿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

(1.)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就是小数点向左移4位,即在万位的右小角点上小数点,并在数的后面加上"万"字.

(2.)改写成"亿"作单位的数就是小数点往左移8位,即在亿位的右小角点上小数点,并在数的后面加上"亿"字.然后再根据小数的性质把小数末尾的零去掉即可.

六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两组对边互相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

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从一个顶点向对边可以作两种不同的高。底和高一定要对应。一个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通常是从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画高。

注意事项:①.所作的高要用虚线表示。

②.一定要画垂直符号。

③.一般要把高画在图形内。

2、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不稳定性)。生活中许多物体都利用了这样的特性。如:(电动伸缩门、铁拉门、伸降机)把平行四边形拉成一个长方形,周长不变,面积变了。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4、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平行的一组对边较短的叫做梯形的上底,较长的

叫做梯形的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腰,

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叫做梯形的高(无数条)。

生活中梯形:梯子、堤坝、沟渠的横截面都可以看成梯形。

5、两条腰相等的梯形叫等腰梯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直角梯形有且只有两个直角。

6、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7、正方形、长方形属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8、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联系与区别。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平行四边形 都是四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四个内角的和是180度。 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梯 形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9、探索规律

1.小平行四边形的个数与所拼图形的周长的关系

所拼图形的周长=第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增加平行四边形的个数×长边的长×2

2.小等腰梯形的个数与所拼图形的周长的关系

所拼图形的周长=第一个梯形的周长+(上底+下底)×增加梯形的个数

七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1、小数的加减法方法

① 相同数位要对齐,也就是小数点要对齐。

② 从最低位算起,哪一位相加满10,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

③不够位时,用0占位。

2.小数的加、减法要注意: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3.整数的运算定律(以及简便的方法)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4.小数的加、减法

①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为什么首先考虑小数点对齐?

因为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是用来确定小数的数位的,只有小数点对齐了,其他的相同数位才能各自对齐,否则就无法按照整数加、减的法则进行计算,所以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必须首先考虑小数点对齐,相同的数位才能对齐。

②当小数部分被减数的位数比减数少时,怎么办?

当小数部分被减数的位数比减数少时,可以根据小数的性质,用“0”补足。

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5.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算时,首先看有哪些加数先相加可以凑成整数,就可以根据加法的运算定律把这些加数先加起来;再看看有哪些减数相加可以凑成整数,就把这些减数相加,然后从被减数里减去它们的和。

加法交换律 a+b = b+a

加法结合律 (a+b)+c = a+(b+c)

连减法则 a-b-c = a-(b+c)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运算的混合算式中,各数连同运算符号可换位。

如:19•92+14•4-9•92 (1•38+1•75)+0•25 1•88+2•3+3•7

=(19•92-9•92)+14•4 =1•38+(1•75+0•25) = 1•88+(2•3+3•7)

5•17-1•8-3•2 9•14-1•43-4•57 77+2•7+2•3+25

=5•17-(1•8+3•2) =9•14-(1•43+4•57) =(77+25)+(2•7+2•3)

53•40+13•23+82•80+79•60+86•77

=(53•40+79•60) +(13•23+86•77)+82•80

八单元:统计

1、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据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直条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2、条形统计图优点:直观、形象地反映数量的多少。

3、条形统计图可以分为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

4.把同一项目放在放在同一张条形统计图中比较,这样的条形统计图叫做复式条形统计图。

5、根据统计表制单式条形统计图的步骤:

(1.)观察统计表,确定横轴和纵轴;

(2.)观察统计表,确定1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6、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1)单式条形统计图只表示一种人或一种事物的数量变化情况,而复式条形统计图同时表示两种或几种人或事物数量的变化情况;

(2)复式条形统计图有图例,而单式条形统计图没有;

(3)复式条形统计图便于把两种事物进行比较。

7、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1)在统计图上方的中间写上名称;

(2)确定横轴表示项目,纵轴表示人数;

(3)在统计图的右上角标明图例;

(4)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位置;

(5)在纵轴上确定单位长度;

(6)根据数量的多少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

(7)按图例给直条涂上不同的颜色或条纹。

8、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和先总后分。

9、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比最大的数据少,比最小的数据多。

10、平均数=总数量÷总分数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