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等比数列的综合应用_知识点总结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等差、等比数列的综合应用
首页>学习园地>知识点总结>等差、等比数列的综合应用

等差、等比数列的综合应用

2012-12-25 收藏

  考纲要求

  1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2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前n项和的公式,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重点、难点归纳

  1数列的有关概念

  数列: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的一列数。

  通项公式:数列的第n项an与n之间的函数关系如果能够用一个解析式来表示,则这个解析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2数列的表示法

  列举法:如a1,a2,a3,...,an,...

  图象法:用孤立的点(n,an)来表示

  解析法:即用通项公式来表示

  递推法:一个数列的各项可由它的前m项的值以及与它相邻的m项之间的关系来表示

  3数列的分类

  有穷数列与无穷数列

  有界数列与无界数列

  常数列、递增数列、递减数列、摆动数列

  4an与Sn的关系

  Sn=a1+a2+a3+...+an;an=S1(n=1时),an=Sn-Sn-1(n≥2时)。

  5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概念比较

  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其中的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用字母d表示。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其中的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用字母q表示。通项等差数列:an=a1+(n-1)d。

  an=am+(n-m)d

  等比数列:an=a1qn-1。

  an=amqn-m。中项如果a,A,b成等差数列,那么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并且。

  如果a,G,b成等比数列,那么G叫做a与b的等比中项,并且。

  前n项和公式

  等差数列{an}前n项的和为。

  Ⅰ.设数列是等差数列,其奇数项之和为、偶数项之和为,那么,当项数为偶数2n时,;当项数为奇数2n+1时,

  Ⅱ.在等差数列{}中,有关Sn 的最值问题:(1)当>0,d<0时,满足的项数m使得取最大值. (2)当<0,d>0时,满足的项数m使得取最小值。在解含绝对值的数列最值问题时,注意转化思想的应用。Ⅲ.等比数列{an}前n项的和为Sn=na1,(q=1时);Sn=,(q≠1时)。

  6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常用性质比较

  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

  与首末两项等距离的两项之和等于首末两项之和;

  与首末两项等距离的两项之积等于首末两项之积

  对于等差数列{an},若p+q=m+n,则ap+aq=am+an。

  对于等比数列{an},若p+q=m+n,则apaq=aman。

  项数成等差数列的等差数列的项仍然是等差数列;

  项数成等差数列的等比数列的项仍然是等比数列;

  和S2n-1=(2n-1)an;

  积T2n-1=an2n-1

  m个等差数列,它们的各对应项之和组成一个新的等差数列;

  m个等比数列,它们的各对应项之积组成一个新的等比数列;

  若对等差数列按连续m项进行分组,则每组中m项的和所组成的数列是等差数列。

  若对等比数列按连续m项进行分组,则每组中m项的和所组成的数列是等比数列。

  (1)正数等比数列各项的(同底)对数值,依次组成等差数列.即{ }为等比数列且 (i=1,2......,n,......) { }( 且 )为等差数列;若定义 = ,则{ }亦为等差数列.

  (2)取一个不等于1的正数为底数,则以等差数列各项为指数的方幂依次组成等比数列.即设a>0且a≠1,则{ }为等差数列 { }为等比数列.

  (3){ }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 { }是非零常数列.

  学法探秘

  1对数列的理解

  用函数的观点理解数列

  数列是定义在自然数集或其有限子集上的函数。数列问题本质上就是函数问题,所以要学会用函数观点看数列问题。

  a.对于等差数列,∵an=a1+(n-1)d=dn+(a1-d),当d≠0时,an是n的一次函数,对应的点(n,an)是位于直线上的若干个点.当d>0时,函数是增函数,对应的数列是递增数列;同理,d=0时,函数是常数函数,对应的数列是常数列;d<0时,函数是减函数,对应的数列是递减函数.

  若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Sn,则Sn=pn2+qn(p、q∈R).当p=0时,{an}为常数列;当p≠0时,可用二次函数的方法解决等差数列问题.

  b.对于等比数列:an=a1qn-1.可用指数函数的性质来理解.

  当a1>0,q>1或a1<0,0

  当a1>0,01时,等比数列{an}是递减数列.

  当q=1时,是一个常数列.

  当q<0时,无法判断数列的单调性,它是一个摆动数列.

  注意数列与集合的区别与联系

  数列与集合都是具有某种属性的数的全体,只不过数列中的数有次序而且可以重复出现。

  数列的通项公式

  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代表数列中的任何一项,但并不是每一个数列均有通项公式。反之,当一个数列有通项公式时,其通项公式并不唯一。

  2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判定方法

  为等差数列?an+1-an=d(d为常数)?2an+1=an+an+2(n?N)?an=kn+b(k、b为常数)?Sn=An2+Bn(A、B为常数)

  {a}为等比数列?=q(q为非零常数)?an+12=anan+2(n?N)?an=pqn(p、q为非零常数)?Sn=mqn-m(m、q为非零常数)

  3灵活运用定义、注意对称设元、尽量设而不求、并记住一些有用的结论,这样有助于提高解题速度。

  如等差数列中有an=am+(n-m)d,等比数列中有an=amqn-m;

  又如已知三数成等差数列时,可设这三个数为a-d、a、a+d,若已知四个数成等比数列时,可设这四个数为、、aq、aq3;(四个数同号)。

  再比如在等差数列中,若ap=q,aq=p,则ap+q=0;若Sm=n,Sn=m,则Sm+n=-(m+n)等等。

  4重点掌握方程思想

  在求解"知三求二"的问题时,要恰当选用公式、积极减少运算量,在解题时要有目标意识:需要什么,就求什么,以便达到快速准确的求解目的。在分析和解决有关数列的综合题时要注意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对等比数列的求和应注意对公比是否等于1进行分类讨论。

  典型例析

  例1完成下列各题

  (1)已知四个数-9、a1、a2、-1成等差数列;五个数-9、b1、b2、b3、-1成等比数列。则b2(a2-a1)等于

  A.-8 B.8 C.- D.

  (2)在等比数列{an}中,已知对于任意的自然数n,都有a1+a2+a3+...+an=2n-1,则a12+a22+a32+...+an2等于

  A.4n-1 B.(4n-1) C.(2n-1)2 D.(2n-1)2

  分析:(1)要求b2(a2-a1)的值,由于a2-a1与b2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应在两个数列中分别求a2-a1和b2。显然,a2-a1是等差数列的公差,b2是等比数列的中项,从而本题为等差、等比数列的基本问题。

  (2)我们知道,若数列{an}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那么数列{an2}是公比为q2的等比数列。因此,要求等比数列{an2}的前n项和,关键是求首项和公比。因为对于任意自然数n,都有a1+a2+a3+...+an=2n-1,所以可取n=1、2,求出a1和a2,从而可求出公比q=。也可以利用an=Sn-Sn-1先求出an,便可观察出首项和公比。

  解:(1)由-1=-9+3(a2-a1)得a2-a1=。

  再由b22=b1b3=(-9)(-1)得b2=?3。

  因为等比数列的奇数项同号,所以b2=-3。

  故b2(a2-a1)=-8,从而选A。

  (2)方法一:在a1+a2+a3+...+an=2n-1中分别取n=1、2,得a1=1,a1+a2=3,所以a1=1,a2=2,

  于是等比数列{an}的公比为q=2。

  又{an2}是首项为a12=1,公比为q2=4的等比数列。

  所以a12+a22+a32+...+an2==(4n-1),故选B。

  方法二:因为a=(a1+a2+a3+...+an-1+an)-(a1+a2+a3+...+an-1)=(2n-1)-(2n-1-1)=2n-1。

  所以a1=1,q=2。

  以下同方法一,略。

  例2已知{an}为等差数列,公差d≠0,{an}中的部分项所组成的数列,,,...,,...恰为等比数列,其中k1=1,k2=5,k3=17。

  (1)求kn;

  (2)求证:k1+k2+k3+...+kn=3n-n-1。

  分析:(1)易知是等比数列中的第n项,于是有=a1qn-1;另一方面,是等差数列中的第kn项,又有=a1+(kn-1)d。从而得a1qn-1=a1+(kn-1)d。

  在上式中除了kn为所求外,a1、d和q均为待定系数。虽然a1、d和q不必都求出来,但从式子的结构看,需求出a1与d的关系和q的值。

  从何入手呢?注意到k1=1,k2=5,k3=17,我们可以利用等比数列的子数列,,,即a1,a5,a17也成等比数列,据此可以求出d与a1的关系和q的值。

  (2)要证明k1+k2+k3+...+kn=3n-n-1,实质上是求数列{kn}的前n项的和,而这可以由通项kn来确定。

  解:(1)由题设知,,即a1,a5,a17成等比数列,

  所以a52=a1a17,即(a1+4d)2=a1(a1+16d)。

  因d≠0,所以a1=2d

  于是公比q==3

  所以=qn-1=a1?3n-1

  又=a1+(kn-1)d=a1+(kn-1) ?

  所以a1+(kn-1) ?= a1?3n-1

  因而kn=2?3n-1-1

  (2)k1+k2+k3+...+kn=(2?30-1)+(2?3-1)+...+(2?3n-1-1)=2(1+31+32+...+3n-1)-n=3n-n-1

  说明:在求得d=和公比q=3后,还有如下更为简捷的解法:因为所以{kn+1}是首项为k1+1=2,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

  所以kn+1= 2?3n-1,即kn=2?3n-1-1。下略。例3已知等比数列{an}的各项均为正数,公比q≠1,数列{bn}满足b1=20,b7=5,且(bn+1-bn+2)logma1+(bn+2-bn)logma3+(bn-bn+1)logma5=0。

  (1)求数列{bn}的通项公式;

  (2)设Sn=|b1|+|b2|+|b3|+...+|bn|,求Sn。

  分析:(1)要求通项bn,关键在于确定数列{bn}的性质。题设给出了数列{bn}所满足的关系式,看上去很复杂,但若注意到等式左边各项"系数"之和(bn+1-bn+2)+(bn+2-bn)+(bn-bn+1)=0,问题便容易解决。

  (2)当数列{bn}的性质确定以后,便容易求得Sn,但要注意bn的正负。

  解:(1)将logma3=logm(a1q2)=logma1+2logmq与logma5=logm(a1q4)=logma1+4logmq代入已知等式,整理得2(bn-2bn+1+bn+2)logmq=0

  因为q≠1,所以logmq≠1

  于是有bn-2bn+1+bn+2=0,即bn+bn+2=2bn+1

  故{bn}是等差数列。

  设其公差为d,则由b7=b1+6d可得d=-。

  所以bn=20+(n-1) ? (-)=-n+。

  (2)令bn=0,得n=9。

  当n≤9时,bn≥0,

  则Sn=b1+b2+...+bn=20n+。

  当n>9时,bn<0,

  有Sn=b1+b2+...+b9-b10-b11-...-bn

  =2(b1+b2+...+b9)-(b1+b2+...+bn)

  =180-()=。

  所以n≤9时,S=;n>9时,S=。

  例4.(2007浙江)已知数列{}中的相邻两项、是关于x的方程 的两个根,且≤ (k =1,2,3,...).

  (I)求及 (n≥4)(不必证明);(Ⅱ)求数列{}的前2n项和S2n.

  (I)解:方程的两个根为.

  当k=1时,,所以;

  当k=2时,,所以;

  当k=3时,,所以;

  当k=4时,,所以;

  因为n≥4时,,所以

  (Ⅱ)=。

  例5.如图是一个计算装置示意图,J1、J2是数据入口,C是数据出口,计算过程是由J1、J2分别输入自然数m和n,经过计算后自然数k由C输出。若此种计算装置完成的计算满足以下三个性质:

  (1)若J1、J2分别输入1,则输出结果为1;

  (2)若J1输入任何固定的自然数不变,J2输入的自然数增大1,则输出的结果比原来增大2;

  (3)若J2输入1,J1输入的自然数增大1,则输出的结果为原来的2倍。

  试问:(1)若J1输入1,J2输入自然数n,输出结果为多少?

  (2)若J2输入1,J1输入自然数m,输出结果为多少?

  (3)若J1输入自然数m,J2输入自然数n,输出结果为多少?

  分析:本题的信息量较大,粗看不知如何下手,但若把条件写成一个二元函数,并把它看作某一个变量的函数,抽象出等差或等比数列的模型,问题便迎刃而解。

  解:由题意,若取f(m,n)=k,则有f(1,1)=1,f(m,n+1)=f(m,n)+2,f(m+1,1)=2f(m,1)。

  (1)在f(m,n+1)=f(m,n)+2中令m=1,则有f(1,n+1)=f(1,n)+2。

  由此可知f(1,1),f(1,2),...,f(1,n),...组成一个以f(1,1)为首项,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故f(1,n)=f(1,1)+2(2n-1)=2n-1。

  (2)因为f(m+1,1)=2f(m,1)。

  所以f(1,1),f(2,1),...,f(m,1),...组成一个以f(1,1)为首项,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所以f(m,1)=f(1,1)2m-1=2m-1。

  (3)因为f(m,n+1)=f(m,n)+2。

  所以f(m,1),f(m,2),...,f(m,n),...组成一个以f(m,1)为首项,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所以f(m,n)=f(m,1)+2(n-1)=2m-1+2n-2。

  说明:本题是一道典型的具有时代信息的信息迁移题,选择解题的突破口比较困难。要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语言,建立数学模型,就要有扎实的基础和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这是一道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典型范例。

  等差、等比数列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1.(江苏省启东中学2008年高三综合测试一)集合A={1,2,3,4,5,6},从集合A中任选3个不同的元素组成等差数列,这样的等差数列共有( )

  A、4个 B、8个 C、10个 D、12个

  2.(四川省巴蜀联盟2008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联考)如果数列{an}满足是首项为1,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则a100等于

  A.2100 B.299 C.25050 D.24950

  3. (北京市东城区2008年高三综合练习一)已知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为Sn,且S3=7a1则数列{}的公比q的值为( )

  A.2 B.3 C.2或-3 D.2或3

  4.(北京市丰台区2008年4月高三统一练习一)已知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若,则等于

  A. 18 B. 36

  C.54 D. 72

  5.(北京市宣武区2008年高三综合练习一)设等比数列的首项为,公比为q ,则"< 0 且0< q <1"是"对于任意都有"的 (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分比要条件 D 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6.(福建省莆田一中2007~200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卷)已知无穷数列{an}是各项均为正数的等差数列,则有( )

  A. B. C. D.

  7.(福建省师大附中2008年高三上期期末考试)已知等差数列和的前n项和分别为,且,则使得为整数的正整数n的个数是( )

  A.2 B.3 C.4 D.5

  8.(广东省惠州市2008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计算机是将信息转换成二进制进行处理的. 二进制即"逢二进一",如表示二进制数,将它转换成十进制形式是= 13,那么将二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形式是( ).

  A. B. C. D.

  9.(湖北省八校高2008第二次联考)在数列中,,若(为常数),则称为"等差比数列". 下列是对"等差比数列"的判断:

  ①不可能为0 ②等差数列一定是等差比数列

  ③等比数列一定是等差比数列 ④等差比数列中可以有无数项为0

  其中正确的判断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在等差数列中,若,则有等式成立.类比上述性质,相应地:在等比数列中,若,则有等式 成立.

  11、设是首项为1的正项数列,且(n=1,2,3...),则它的通项公式是=_________。

  12、设{}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Sn是它的前n项和。若{}是等差数列,则q = __________________。

  13、已知是各项为不同的正数的等差数列,、、成等差数列.又,.

  (Ⅰ) 证明为等比数列;

  (Ⅱ) 如果数列前3项的和等于,求数列的首项和公差.

  14、已知数列的首项前项和为,且,证明数列是等比数列;

  答案:D D C D A B B C D

  8、解析:,10、一、选择题

  1.(北京市崇文区2009年3月高三统一考试理)已知函数的定义域为R,当时,,且对任意的实数R,等式成立.若数列满足,且(N*),则的值为( )

  A. 4016 B.4017 C.4018 D.4019答案 B2.(2009厦门乐安中学)在等差数列等于( )

  A.55 B.40 C.35 D.70答案 B3. (湖北省2009年3月高三八校第二次联考理科) 等差数列中,是其前项和,,,则的值为( )答案 C4.(2009宁乡一中第三次月考)等差数列中,,,且,为其前项之和,则( )

  A.都小于零,都大于零

  B.都小于零,都大于零

  C.都小于零,都大于零

  D.都小于零,都大于零答案 C5.(辽宁省沈阳二中2008-2009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数列若对任意恒成立,则正整数m的最小值 ( )

  A.10 B.9 C.8 D.7

  答案:A.

  一、选择题

  1.(2008江西卷)在数列中,, ,则( )

  A. B. C. D.答案 A2.(2007福建)数列的前项和为,若,则等于(  )

  A.1 B. C. D.答案 B3.(2007宁夏)已知成等比数列,且曲线的顶点是,则等于(  )

  A.3 B.2 C.1 D.答案 B4.(2006江西卷)已知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且A、B、C三点共线(该直线不过原点O),则S200=( )

  A.100 B. 101 C.200 D.201

  解析 依题意,a1+a200=1,故选A答案 A5. (2005重庆卷) 有一塔形几何体由若干个正方体构成,构成方式如图所示,上层正方体下底面的四个顶点是下层正方体上底面各边的中点。已知最底层正方体的棱长为2,且改塔形的表面积(含最底层正方体的底面面积)超过39,则该塔形中正方体的个数至少是( )

  A. 4 B.5.

  C.6 D.7答案 C创新园地

  1把等差数列{an}的所有项依次排列,并作如下分组:

  (a1),(a2,a3),(a4,a5,a6,a7),...

  其中第一组1个数,第二组2个数,第三组22个数,...,第n组2n-1个数。

  记Tn为其中第n组中各数的和,并且T3=-48,T4=0。

  (1)求数列{Tn}的通项公式;

  (2)设数列{Tn}的前n项和为Sn,求S8的值。

  2已知定义域为的函数f(x),对定义域内任意x都满足f(x+2)=f(x),又知区间上函数的表达式是f(x)=2x-1,若数列{xn}由f(xn)=-(n=1,2,3,...)定义,2(n-1)≤x<2n,试写出数列{xn}的通项公式。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