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浅谈信息...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7-01-17 收藏

张静  新疆阿拉尔市九团中学

摘要: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进行中,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小学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课程的整合都呈现出勃勃生机。而《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所以为了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有效性,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恰当、正确地借助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使我们的数学课堂“避免无效教学,革除低效教学,”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应用;有效;课程标准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让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无味,给学生创设了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景,让学生接触了更多的数学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满足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技能,又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那么,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收获:

一、应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由于小学生自身的年龄特征,要让小学生在四十分钟内自始至终的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那是非常不容易的,教师只有创造出一个个新奇、有趣的情境,让学生有“如临其境”的感觉,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有效法则。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时候,我带领学生进入轴对称图形的专题教学网站,专题网站里含有丰富的资源,轴对称的建筑物、植物、动物、工具还有各种漂亮的轴对称剪纸、窗花,学生们被这些信息所吸引,不仅对轴对称有了感性认识,而且对轴对称图形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网页中把实物图抽象成数学图形,配合一些揭示轴对称的图形本质的动画演示,学生学习又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认识轴对称的相关概念,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又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先创设一个故事情景:两个人分 1块饼,怎样才能平均分成2分呢?这样自然的引入到新课,先请学生猜每人分得多少块饼,再实践操作分一分,分得半块就要用分数1/2表示,让每一个学生动手动脑,初步感知分数的产生,知识的过渡水到渠成。

再例:在教《 7 的乘法口诀》一课,先利用课件展示童话故事《白雪公主》中白雪公主误入 7 个小矮人住地之所见: 7 个碗、 7 个杯…来引入,课件所蕴含的情感色彩,使学生感到悦耳目、乐心情,知情融合、起到了以兴趣怡情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学生广泛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考,亲身实践,积极交流,从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样把学生的各种感官充分调动起来,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顺利地直观地完成预设目标。二、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理解学数学

数学的学科特点是比较抽象、概括,而小学生因为年龄小,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但他们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既能加强直观,又有利于抽象概括,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的厌学情绪、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这对于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的制约,对于一些数学概念,无法通过文字来有效地理解,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铺路搭桥,逐步降低思维难度,有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如在教学“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时,学生无法知道到底是谁更大,有多大,上这节课时,我制作了一个课件:在屏幕上同时展示出三个单位的直观图像和与实际事物的对比图,学生一看就很清楚了,对这三个计量单位的使用有了直观形象的理解。

比如:教学《年、月、日》,目的是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和闰年,知道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初步学会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日闰年的方法。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通过计算机呈现的日历来探究每个月可能有多少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可以选取不同年份来发现探索出大月、小月的天数,并且由此认识平年和闰年的概念,学生可以从网络中查找资料了解为什么要设立闰年和平年,并且由此在小组内来归纳判断闰年的规律,全班交流,并且全体学生可以通过网上万年历这个小程序举例验证这个规律的正确性,最后在了解了年、月、日之后,学生可以自由地上网查找各种历史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小组内用ppt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发送给每位同学进行交流。这是一节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活动课,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只告诉学生一些平年、闰年等名词,没有告诉学生一个概念的内涵,更没有告诉学生一条规律。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激发了思维,有助于学生探索发现,合作交流,在整个过程中自主地完成信息的收集,转化和发布。这一探索过程是常态教学所实现不了的。课堂由贫乏无味的概念课程转化为有趣的探索过程,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每个人都俨然一个小数学家,在介绍自己的新发现,或倾听或参与探讨。思维的丰富性导致了方法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最终促使学生深刻的理解了知识,促进了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利用信息技术勇于创新,学生自己找到的方法,无比喜悦,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应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感受知识用数学

传统的教学中总是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对于知识的来龙去脉讲得很少,使学生学习时出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知识断层现象的发生,也就阻断了学生向更深层次学习的动机。在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下,将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图、声、像兼具的动态教材,教学内容范围的扩大,更新速度的加快,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养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产生创新的灵感,进而提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比如在《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难点是建立 1千米的概念。1千米有多长,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抽象的,因此我结合课件演示初步认识“千米”,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能创设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可以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挂图或板书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在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中,进一步地加强学生对于1千米的认识。又如:我在教学《口算除法》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按照过去的常规教学方法,在新知识的巩固练习中,我还要安排学生做课本上的习题,或者再布置一定数量的卷面作业,要求学生同一时间完成,从大多数学生出发这自然是合理的,但是,怎么同时解决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个体需求和关注理解能力较慢的学生呢?传统方法往往只能限制发展快的,牺牲发展慢的,采取所谓“一刀切”的办法。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就不一样了,学生利用计算机随机习题库,进行了5分钟的练习。结果是做了8-20题的有4人,21-35题的有8人,36-60题的有27人,61-74题的有7人,平均每人做30题。可以看出,反应快和反应慢的学生做题速度相差是10倍,这种练习形式,题目随机出示,相邻的计算机出题均不相同。学生每做完一题,计算机紧接着出下一题,这样有了竞赛的意味。学生做正确了,计算机作出“正确”的反馈,做到一定数量的就播放几帧动画以示鼓励。做错了,计算机又做出提示纠正的反馈,遇到障碍还以查询相应知识。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全是自主进行的,做8道题的学生没有压力,觉得轻松愉快,做了74道题的同学意犹未尽,全体学生兴致勃勃,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的提高。同一目标段的学习内容,学生还可以多次重复选择,由于系统设置是随机出题,学生面对的是知识难度相当的不同题目,这既避免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厌倦情绪,又可以使学生对已经获得的内部经验性信息进行有益的复读,从而促进他们将知识内化为技能。数学巩固中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为适合不同类型的学生学习,为不同能力的学习者提供不同素材,不同机会,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

 多媒体术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情拼茂的特点,所以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 “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这一重难点,我利用课件形象生动的剪、拼动画,把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学生从视觉上体会到把一个圆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的过程,再让学生自己亲手剪拼,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引导学生观察,怎样才能使这个圆转化成最近似的长方形?然后再以剪拼动画32份、64份……形像生动的活动过程展现眼前。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导出求圆的面积公式。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五、应用信息技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新课程标准》指出:“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具有模拟性,且可生动真观地展示原来无法直接展示的东西,一个好的课件,其窗口所承载的声、像、图、文信息是一种艺术美,会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在美的氛围中,情绪高涨地学习,生动、活泼、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例如:我在教《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我运用多媒体播出美妙的音乐,同时动画式介绍人体中许多有趣的比: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的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高度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胸围长度的比大约是2︰1;脚长与身高长度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什么用处呢?假如你是侦探,只要发现了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大约身高;如果你到商店去买袜子,只要将袜底在你的拳头上绕上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符合你穿。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学习。这不仅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丰富了知识,也使同学们发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要用到数学,数学离我们并不远,它就在我们身边。

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认知的主体,学生认知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活动机会,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增长才干,解决问题。 例:“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约分、通分的依据,也是这一单元的重点。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这一规律,新知教学时,先让学生看图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让学生分别说出1/3、2/6、3/9的含义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再把大小相等的分数填入等式中。通过这样一组变化,把抽象的分数与具体的图形相对应起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分数的分子、分母变化了,而分数阴影部分的大小没变,因此1/3、2/6、3/9的分数大小是相等的。这时,教师进一步追问:1/3怎么会等于2/6呢?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发现,把1/3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2,就得到2/6,所以1/2=(1×3) /(2×3)=3/9同理得出2/6=(2÷2)/(6/2)=1/3,3/9=(3÷3)/(9÷3)=1/3。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这一规律。这样运用信息技术,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比较分析思考,让学生概括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方法,培养了解决问题能力。

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增加课堂容量。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信息的功能优势,巧妙设计练习,教学时可适当选编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有点情节又贴进学生生活经验以及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题目,通过少量的趣题和多种形式的题目,使学生变知之为乐知。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示的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降低习题的坡度,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教学中应广泛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素材,更多的练习和表现自己能力与成就的机会,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促进他们积极主动的发展。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合,无疑是给传统的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